Founding Day of the Chinese Kuomintang
24 November
In the 20th year of the Kuang-hsü reign (1894), the Pei-yang Fleet was defeated by Japan. The Chinese people were shocked and furious. They became more fervent about political reforms. On 24 November in that year, Dr. Sun Yat-sen (國父孫中山先生) founded a revolutionary organization in Honolulu, Hawaii. Between ten to twenty people attended the first meeting. Dr. Sun named it Hsing-chung Society and was elected chairman. Dr. Sun returned to Hong Kong and planned to expand the organization. On 27 January in the 21st year of the Kuang-hsü reign (1895), the headquarter of Hsing-chung Society was established at 13 Staunton Street, under the guise of Chien-heng Shop. All those who joined had to swear an oath:
“Dispose the Manchus. Recover China. Build the Republic. If there is disloyalty, the gods with know.”
In the 31st year of the Kuang-hsü reign (1905), Hsing-chung Society sought alliances with other revolutionary organizations such as Hua-hsing Society, Kuang-fu Society and others to form the Chinese T’ung-meng Society. The oath was:
“Dispose the Manchus. Recover the Chinese race. Build the Republic of China. Equalize land ownership.”
In the second meeting, Dr. Sun Yat-sen was elected premier of the Chinese T’ung-meng Society, Huang Hsing (黃興) was elected minister of general affairs.
Uprisings followed one after the other, until the peripheral organizations of the Chinese T’ung-meng Society: K’ung-chin Society, Wen-hsüeh Society of the New Army in Hupeh launched the Wu-ch’ang Uprising. Many provinces consecutively declared independence. The tide of revolution finally buried the Ch’ing Dynasty.
On 1 January in the 1st year of the Republic (1912),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and Dr. Sun Yat-sen was inaugurated provisional president. In August the same year, the Chinese T’ung-meng Society merged with other parties to form the Kuomintang. On 13 August Dr. Sun Yat-sen gave an address The Proclam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Kuomintang. Some of his words are:
“In the system of a Republic, her nationals are the principal part. To ascertain people do not forget this meaning, we call this party Kuomintang (Nationals’ Party).”
In the 2nd year of the Republic (1913), Kuomintang gained the most seats in the Congress election. Rivalry with the provisional president Yüan Shih-kai (袁世凱) became even more intense. In March Yüan sent assassins to murder Sung Chiao-jen (宋教仁), a Kuomintang leader. Dr. Sun called for a campaign against Yüan. In history it is known as the Second Revolution. In August and September, Dr. Sun was defeated by Yüan and fled to Tokyo. There he founded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Party (Chung-hua Ko-min Tang). In the 4th year of the Republic (1915), Yüan expanded his power to become emperor. Many provinces rose consecutively to oppose this. In March the following year, Yüan was forced to call off the imperial system and died in June. On 10 October in the 8th year of the Republic (1919), Dr. Sun changed the nam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Party (Chung-hua Ko-min Tang) to the Chinese Kuomintang during a meeting at the French Concession in Shanghai. This name is used to this day. Since Dr. Sun founded Hsing-chung Society on 24 November, this date was designated Founding Day of the Chinese Kuomintang.
Martyrdom on the Last Battlefield in Laos
Soul of Party and Country
十一月二十四日乃中國國民黨建黨紀念日。光緒二十年,民國前十八年,即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國父孫中山於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創立革命團體興中會,參加者有其胞兄德彰、鄧蔭南、何寬、黃華恢等二十餘人。是年七月,中日甲午戰爭已啟。
光緒三十一年,一九零五年八月二十日 國父所創之興中會,與其他革命團體:華興會、光復會等合併,於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 國父任總理,黃興任執行庶務。
中華民國肇建,民國元年八月二十五日,同盟會於北京改組為國民黨,推 國父為理事長。
討袁二次革命失敗,民國三年七月八日,國民黨於東京改組為中華革命黨, 國父任總理,繼續討伐袁世凱。
民國八年十月十日, 國父宣布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以鞏固共和,實行三民主義為宗旨。
興中會至中國國民黨,演進如斯,後歷經北伐、剿匪、抗戰、勘亂,延續至今。 國父建立中國國民黨,建黨紀念日訂於興中會創立之日,以茲紀念革命之始。
革命之特質,本以小搏大。興中會、同盟會,至黃花岡起義,皆以數十人或數百人,決戰清廷百萬大軍。北伐亦以黃埔軍校一校之將官,決戰軍閥集合之一百數十萬大軍。抗戰則以一落後國家,決戰世界一等強國日本。勘亂以戰後殘破社會,潰解經濟,決戰蘇聯扶持之煥新中共軍隊。民國三十八年後,中國國民黨仍以一島彈丸之地,抗衡大陸。以小搏大,無他,志士之信仰,烈士之鮮血而已。中國國魂歷久彌新,近百年以黨魂證之。
國父胞兄德彰於夏威夷茂宜島之住宅
此棟房屋被稱為革命策源地
光緒二十年,民國前十八年,夏威夷檀香山
李昌宅中舉行興中會宣誓
民國三十年,戴季陶手鈔光緒二十年
興中會成立之宣言
興中會成立之宣言
文曰:
「興中會成立宣言。民國紀元前十八年甲午於檀香山公布。
轉贈臺中市黨部惠存。陳果夫。
中國積弱非一日矣。上則因循苟且,粉飾虛張;下則蒙昩無知,鮮能遠慮。近之辱國喪師,強藩壓境;堂堂華夏,不齒於隣邦。文物冠裳,被輕於異族;有志之士,能無撫膺!夫以四百兆蒼生之眾,數萬里土地之饒,固可發憤為雄,無敵於天下。乃以庸奴誤國,荼毒蒼生,一蹶不興,如斯之極。方今強隣環列,虎視鷹隣,久垂涎於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於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用特集會眾以興中,協賢豪而共濟,抒此時艱,奠我中夏,仰諸同志,蓋自勉旃。謹訂規條,臚列如左:
一、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蓋我中華受外國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內外隔絕,上下之情罔通,國體抑損而不知,孑民受制而無告。苦厄日深,為害何極!茲特聯絡中外華人,創興是會,以申民志,而扶國宗。
二、凡入會之人,每名捐會底銀五元,另有義捐,以助經費,隨人惟力是視,務宜踴躍赴義。
三、本會公舉正副主席各一位,正副文案各一位,管庫一位,值理八位,差委二位,以專司理會中事務。
四、各逢禮拜四晚,本會集議一次,正副主席必要一位赴會,方能開議。
五、凡會中所收會底各銀,必要由管庫存貯妥當,或貯銀行,以備有事調用,惟管庫須有殷商二名担保,以昭鄭重。
六、凡會中捐助各銀,皆為幫助國家之用,在此外不得動支,以省浮費。如或會中偶遇別事,要用小費者,可由會友集議妥允,然後支給。
七、凡新入會者,須要會友一位引薦担保,方得准他入會。
八、凡會內所議各事,當照捨少從多之例而行,以昭公允。
九、凡以上所訂規條,各友須要恪守,倘有善法,亦可隨時當眾議訂加增,以臻完美。
民國三十年暮春之甲辰,吳興戴傳賢敬書於渝州二思別院之育德齋。
果夫同志兄惠存。五月二十日。傳賢敬誌於花Ο之官舍。」
先總統蔣公手書「先烈之血,主義之花。」
Oath to Recover Mainland
民國三十八年,中央政府播遷來臺, 蔣公暨經國先生主持政壇四十年,歲月不易,志復大陸,其領導之中國國民黨亦以消滅中共,恢復大陸之自由民主為最終政治目標。當年宏志,今人費解。三民主義原非私心利慾之主義, 國父頻言天下為公,以儒家之仁義,西方之博愛訓示。光復大陸之義舉,本符合中國國民黨建黨革命之初心,亦印證三民主義所推崇之仁義博愛精神。
民國四十一年一月, 蔣公手書「毋忘在莒」,勒石金門太武山,訓勉國人效法戰國時期齊國以一城光復七十二城失土。史有前例,堪作今鑑。
民國四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政府成立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當日 蔣公致辭云:
「本會的成立,就是明白的告訴大陸上的同胞們,我們正在同心一德,研究如何打倒共匪的各種暴行,解除大陸人民的痛苦,並為他們復仇雪恨,爭取真正的自由。這就是我們進行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工作的目的。……
我們要光復大陸,第一步先要鞏固臺灣。我們雖然渴望著光復大陸,但是我們也要顧到自己的根本。大家要知道,要恢復大陸必須特別注意鞏固臺灣,也祇有在鞏固臺灣的前提之下,光復大陸纔會容易。」
民國三十八年中共統治大陸,血腥鬥爭接踵,鎮壓反革命運動,三反五反運動,反右運動,人民公社運動,以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零年中共推動大躍進運動言,僅三年間,受害死亡人數佔一千五百萬至四千五百萬人。 蔣公鑒大陸猶人間煉獄,反攻復國更趨急迫,民國五十年四月一日,國防部成立國光作業室,正式擬定反攻大陸軍事計畫,正面海陸空軍齊進,登陸廈門福建,側面國軍自寮緬攻雲南,史稱國光計畫。
先總統 蔣公手書「毋忘在莒」勒石金門太武山之明信片正面
先總統 蔣公手書「毋忘在莒」勒石金門太武山之明信片背面
先總統 蔣公手書「毋忘在莒」
勒石金門太武山之明信片
民國四十一年元月, 蔣公手書「毋忘在莒」,勒石於金門太武山顛,訓勉國人仿效戰國時期之齊國,以莒城為反攻基地,收復為燕國所佔之七十二城,意喻以臺灣為復興基地,光復神州。明信片背面蓋兩印戳,一為民國七十五年七月一日金門郵戳,一為金門「毋忘在莒」風景郵戳。
國光計畫第二階段作戰部隊任務編組及指揮關係表,源自民國五十二年七至八月虎嘯作戰計畫
國史館提供
反攻大陸初期戰役計畫要圖,源自民國五十二年七至八月虎嘯作戰計畫
國史館提供
民國五十六年國防部蔣經國部長訓示國軍遵循 蔣公指示,反攻復國,執行國光計畫手稿之一
國史館提供
民國五十六年,國防部蔣經國部長訓示國軍遵循 蔣公指示,反攻復國,執行國光計畫手稿之二
國史館提供
民國五十六年,國防部蔣經國部長訓示國軍遵循 蔣公指示,反攻復國,執行國光計畫手稿之三。
國史館提供。
Foothold of Armed Forces
民國五十四年,越戰方熾,大陸內鬥無休,哀鴻遍野,大躍進終,四清運動起,政府密策國光計畫,反攻復國。國防部情報局乃佈署泰緬寮邊區游擊組織,建駐寮四零一二站,命龐靖宇任站長,藍玉璋任副站長,尹寶仲任龍坡邦接收員。
尹寶仲(一九二九至一九六七),化名黃忠、又王忠,雲南蒙自人。大陸淪陷前,原屬軍統局雲南元陽檢查組,官中校,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雲南省長盧漢叛變投共,乃與檢查組組長當成,聯合元陽、紅河、蒙自反共志士,以及瑤族首領,共組游擊部隊,義不帝秦。李彌授九三師番號,曾誠任師長,尹寶仲任政治部主任。民國四十三年,李彌率部撤返臺灣,當成暨尹寶仲乃率部連眷沿湄公河入寮國,遂與情報局聯繫,派遣寮國龍坡邦工作組。
尹寶仲居湄公河畔琅勃拉邦城內一幢兩層住宅,業商,亦以此掩護身份。民國五十五年與王萍芬女士結婚,育二女。
民國五十六年三月某日,寮軍擄獲十一名來自江城之雲南人。十一人翻山越嶺,徒步一月餘,經寮共區,輾轉抵龍坡邦,其首領稱正急尋曾誠或尹寶仲以商要事,寮軍告龐站長、藍副站長,兩人知十一人必為九十三師之同志,欣往迎領,既得江城志士,反攻江城,自有內應。時大陸淪陷已十八年,然殷候王師,待機起義,心存故國之士,不可數計。
寮國地圖
國防部情報局駐寮國四零一二站
位於湄公河畔之琅勃拉邦
寮國為法國殖民地時之鈔票
寮國獨立後印有第一位國王西薩旺‧馮之伍佰元鈔票,面值約壹元美金
寮國獨立後印有第二位國王西薩旺瓦達那之
伍佰元鈔票,面值約壹元美金
中寮突擊隊空降組,符堅第五大隊隊長尹寶仲上校遺影
尹寶仲烈士於寮國永珍郊區著名塔鑾留影
尹寶仲烈士遊永珍留影
王萍芬女士之少年芳影
尹寶仲烈士與妻王萍芬女士結婚照相
王萍芬女士與長女合影
尹寶仲烈士替周大貴處長理髮小影
民國五十二年十二月尹寶仲烈士來臺受訓,於寮國永珍機場留影
Republic and Laos as Allies
尹寶仲摯交雲國材乃寮國三軍總司令溫拉提功將軍小學同窗,由其引介,龐站長及藍副站長始蒙邀赴溫將軍府邸祝壽。溫將軍本有華人血統,喜交華僑,其愛女讀香港玫瑰崗英文書院,喜操粵語,藍副站長能粵語,精舞技,頓覺投緣,過從亦頻,與溫家兩代交誼漸密,固能輕易進出府邸,終促就中寮反共游擊隊之建立。
藍副站長撰「壯烈成仁的游擊英雄-尹寶仲」文,憶述中寮合作,曰:
「於是『萬隆專案』-中、寮游擊合作計劃誕生。經溫將軍辦公室主任甘上校、令同寮國二軍區司令汶珍上校、游擊司令昭望納香親王,與我方龐站長、筆者、尹同志、雲國材。召開中寮聯席會議:
1. 成立中寮突擊隊,將中、寮、越三角地帶建成游擊基地,初步由二十一人為骨幹,尹同志為隊長、韓正元(寮方代表,海南島華裔、寮軍少校)為副隊長,除南來十一人外,由尹同志介紹吸收張士興(原法軍通訊士)為無線電台台長,連同寮方增派豐沙里土著七人合編而成。
2. 中方游擊指揮由筆者擔任,為便協調以政治顧問發給特別通行證(現仍在我家收藏)。寮方則由昭親王擔任。(合照猶在)。
3. 所有軍械及米糧補給由中方負責。先期由寮方借M2卡柄槍二百支、子彈一萬發、手榴彈五百顆、軍糧一噸,分批空投基地後由中方償還或價購。
4. 空投飛機由寮方派任,每架次由中方付給駕駛員獎金五佰美元。
5. 本案應秘密進行,不得洩密於其他軍區或美方人員……」
此案即報情報局,不見回應,想未得重視。藍副站長乃匆返臺北,面陳葉翔之局長,獲其嘉許,云:
「此乃不可多得國際合作發展游擊基地的契機,當然應好好把握,今後寮站的事各單位應全力支持」。
國防部情報局駐寮國四零一二站站長龐靖宇(右)、寮國第二軍區司令汶珍上校(中)、空降組長尹寶仲合影
龐靖宇站長與中寮突擊隊寮國代表昭帕烏東親王合影
龐靖宇站長與寮國游擊司令昭旺納香親王合影
寮國第四軍區司令八叔(右三)、八叔弟(右二)、八叔弟(右一)、昭央親王(左四)、昭央妻(左三),趙蘭英秘書(左二),藍玉璋副站長(左一)
三軍總司令溫拉提功將軍(右二)、寮國北部司令康堪珍(左一)、與其同志合影
溫將軍贈此照予藍玉璋副站長
第四軍區頒發予藍玉璋副站長之特別通行證正面
第四軍區頒發予藍玉璋副站長之特別通行證背面
寮國三軍總司令部頒發藍玉璋副站長之顧問證正面
寮國三軍總司令部頒發藍玉璋副站長之顧問證背面
藍玉璋副站長化名何海如之世界日報記者證正面
藍玉璋副站長化名何海如之世界日報記者證背面
空降組指揮官佩刀
寮國王族佩刀
情報局葉翔之局長致徐松青信封
情報局葉翔之局長致徐松青信函
情報局葉翔之局長致徐松青信箋暨信封
信云:
「松青吾兄勛鑒:手書拜悉,匡立
之、邢景源、黃蘊華三同志承分別
核派工作,深為感荷!除轉囑努力
盡職,以報
雅意外,耑此佈謝,並頌
勛祺。
弟葉翔之拜啟。四月十四日。」
鈐印:「葉翔之」
Rally for Guerrilla War
江城十一志士,姓名生平今不可考,僅知李東福、夏堃兩人名。為周密計,眾人遣居尹寶仲兩層樓住宅,龐站長、藍副站長佔主房,餘置地舖於樓板,尹寶仲、妻女、岳母則棲宿樓梯角,集體訓練兩月餘。
期間,情報局以專機運送M2卡柄槍一百枝,彈五千發,手榴彈二百枚,九零手槍十枝,彈五百發,CMS無線電機二部,手搖發電機二具,密本五套,鐵箱軍用乾糧十箱。
尹寶仲烈士(前排右二)與同袍合影
尹寶仲烈士(左)與同袍合影
國防部情報局駐寮國四零一二站
藍玉璋副站長之騎馬英姿
藍玉璋副站長附龍坡邦通行許可證之一正面
藍玉璋副站長附龍坡邦通行許可證之一背面
藍玉璋副站長附龍坡邦通行許可證之二正面
藍玉璋副站長附龍坡邦通行許可證之二背面
Entrust Daughters at Mekong
龐站長撰「慷慨赴義的尹寶仲同志」文,記託孤一幕,曰:
「民國五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決定出發,尹同志於清晨領著妻女來見我,帶著懇求的語氣說:
『身為革命軍人,當以赴燙蹈火的精神,誓志貫澈國家交賦的任務,任何犧牲,在所不惜。惟妻弱女幼,個人如有不測,請站長多予照顧。』
尹同志此一託孤舉動,充份表達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決心。尤其與妻女話別的豪壯悲愴神情,不由得使我黯然神傷,含著淚給予安慰、鼓勵。此情此景,一直到今天還歷歷如在眼前」。
藍副站長撰「壯烈成仁的游擊英雄-尹寶仲」文,記此事曰:
「五十六年六月十一日晚,在尹同志家舉行派前聚餐,由龐站長宣佈六月十二日十四時為空降D日,與會者連同寮方代表韓正元共十五人,席間尹同志慷慨激昂陳詞表達愛國家、愛本局,信心十足會把游擊基地發展好。託畢手牽其妻王萍芬到席前『託孤』,懇請組織善待其妻女……。當時王萍芬頭裹毛巾,左手牽一歲多的長女尹遴,右手抱住剛出生的幼女尹貞,頻頻點頭拭淚,並將四人合家近照交給尹同志。如上激情淒戚場面,數十年後的今日我仍縈繞心際揮之不去!」
龐、藍撰文,乃五、六十年後事,日期不一,或有憶誤,惟託孤之事,猶無盡淒悵。
尹寶仲烈士妻王萍芬女士與女尹遴(右)尹貞(左)合影
王萍芬女士次女尹貞七個月留影
王萍芬女士與 C-47運輸機合影
Uprisings of the Oppressed
空降組乘C47軍用輸機,由兩架T28戰鬥機護航,跨越寮共區,抵中共、越共、寮共邊境麻力頭。
六月下旬,尹寶仲吸收當地反共義民二百一十四人,組兩中隊,軍械空投補給。寮共民兵二百餘人又攜械投誠。
復派遣人員入江城,聯絡反共志士,並謀策反。
九月,寮共向猛烏縣征糧,縣民抗暴,尹命中隊支援,寮共撤。同月下旬,烏德縣縣民起義抗暴,尹命支援,殲滅當地寮共,縣民大快,以大象九頭,歡迎游擊隊。
收復兩烏,亦寮國大事。游擊隊及反共義民增至二千餘人,控制五千平方公里之地,已可深入雲南。
國防部晉升尹寶仲為上校大隊長,授符堅第五大隊番號,頒忠勇勳章,龐站長選拔為國軍英雄,藍副站長頒弼亮獎章。
游擊戰區位於中、越、寮三國交接之麻力頭山區
藍玉璋副站長任務前訓勉空降組
藍玉璋副站長與空降組使用之C-47運輸機
藍玉璋副站長與補給空降組之直升機
空降組傘兵士官佩刀
藍玉璋副站長展示民國五十六年空降使用之降落傘
尹寶仲託譯代轉妻王萍芬信箋之一
尹寶仲託譯代轉妻王萍芬信箋之一
民國五十六年七月十五日作,時己空降入中共、越共、寮共邊境麻力頭山區作游擊戰。
信云:
「大明、保林兩兄請譯轉:王萍芬及遴、貞兩兒:(一) 來信及照片均閱悉你們安泰。(二) 當我看到遴、貞已長大,很使我喜極流淚,希你隨時帶領她兩姊妹在身邊,好好照拂他們。我早已奉准返家,只待交通問題解決,就可以回來了。關於給派飛機接應事,望你在你,隨時促請國材、保林兩先生設法聯絡洽商為盼。(三) 我一切均好,勿念。順手向國柱兄致候。忠。0715。」
尹寶仲化名黃忠,又王忠。
尹寶仲託譯代轉妻王萍芬信箋之二
尹寶仲託譯代轉妻王萍芬信箋之二
民國五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作,時己空降入中共、越共、寮共邊境麻力頭山區作游擊戰約一個月。
信云:
「請譯轉
王萍芬:
(一) 0715電已收到。
(二) 現因需款連絡直昇飛機駕駛員,早日前來
接運我等返龍。請接電後即交國材兄寮幣
四萬元,作連絡活動之費用。
(三) 我患浮腫病,西醫養中,但請勿念。家中近況如何?
來
電告知。
王忠。0728」
尹寶仲化名黃忠,又王忠。
尹寶仲致妻王萍芬絕筆信
尹寶仲致妻王萍芬絕筆信
民國五十六年八月十五日作,為空降入中共、越共、寮共邊境麻力頭山區後,寄寫之最後一封家書,乃絕筆信矣。
信云:
「萍芬:請你買給我
一、德國造BIC原子筆六枝。
二、餅乾一盒。
三、味精一盒(十包裝,十包以可)。
四、豬肉罐頭(即巴的)一打,每打價950元,耀華處有賣。(因
為兩個多月只吃過一次豬肉)。
五、香皂三個。 六、IPANA牙膏一條。
七、防雨膠布六公尺。 八、吃飯碗(鐵的)一個。
九、金有煙20條及安南煙絲壹包。
十、外療葯膏一條。 十一、錶帶一條(我的錶條已段了)。
十二、白糖二K。
請國材兄空投,我直昇機運。
王忠。15/8」
尹寶仲化名黃忠,又王忠。
Martyrdom beyond Yunnan
中共、越共、寮共見游擊隊聲勢浩大,義民蜂湧,知此時不滅,當成大患。
十一月下旬,中共動員邊防軍一團,越共五營,寮共六營,分北、東、南三方聯手進攻石膏河符堅大隊基地,並取燒山焦土戰術進迫。激戰月餘,寡不敵眾,餘部經三個多月方撤至孟臘,二千共軍伏擊,激戰三晝夜,僅六十餘人突圍。
民國五十七年三月,尹寶仲隊長率餘部抵會瓦,龐站長指示速鑽隙南下,撤返自由區。惟尹救國心切,仍請空投彈藥,決志周旋血戰至終。時千餘共軍已尾隊而臨。
共軍源源不絕,游擊隊僅餘數十人,何來兵力與戰?反敗為勝,光復神州,絕域天險終得闖,尹乃圖深入江城,聯合當地反共組織討毛救國聯軍,並煽動驅往鎮越縣二千築路工,游擊隊或能不為殲滅。
終抵邊境肩磨塞,電請空投,並告僅存二十五人,是為第十一次空投,亦最後一次。後數日,站台呼叫毫無回應,經月若此,知必大凶。
民國六十一年,寮軍擄獲寮共某營長,謂國民黨軍為其撲滅,有一黃忠者,死於河畔,手槍彈盡,搜其身,得一母兩女合照。嗚呼!此乃藍副站長替尹隊長所攝妻王萍芬,長女尹遴、次女尹貞之合影,烽火戰途中,一紙慰藉也!六十年後憶念及此,藍副站長猶為涕零。
尹隊長於河畔飲彈自決乎?擊敵彈盡乎?不可知。自率二十人空降深入險域,義民聞風揭竿,從者千人,中共驚撼,急以人海火焰相攻,幾番浴血,存二十餘人,奉命撤歸,拒之,仍圖直搗江城,扭轉乾坤。成豈易,敗可測,原已了然。然國仇催心,不畏不卻,勇猛精進,生死盡付天。
國防部情報局致家屬信函附件
國防部情報局致家屬信函附件
文曰:
「尹寶仲烈士執行萬隆計劃奮勇滅敵。
民國五十六年,位於中、寮、越邊界之反共義民及土著,因不堪中共及寮共威脅,乃派代表南下,請求我方人員領導反共行動。本局乃於五月派遣尹寶仲同志等前往展開組訓工作,並向雲南邊境江城縣,策聯發展,至六月下旬,已有五百餘人游擊武力,迄八日成功溝聯該縣境民兵隊長及人民公社社員一百一十九人,控制面廣達五千平方公里。十日中共聯今越、寮共軍,三度對我進行人海戰術攻擊,尹先烈任游擊第五隊隊長,率部奮勇迎戰,予敵重創後於突圍時壯烈成仁,時年三十九歲,官職為陸軍上校。」
民國五十九年,王萍芬女士赴臺前與母親於寮國攝影館留影
王萍芬女士與二女來臺安置後留影
王萍芬女士(左)與二女暨張士興無線電台長妻依娜(右)與四子來臺安置後留影
國防部頒發之撫卹令封面
國防部頒發之撫卹令內頁之一
國防部頒發之撫卹令內頁之二
國防部頒發之撫卹令內頁之三
國防部頒發之撫卹令內頁之四
For Country in Eternal Glory
尹寶仲烈士於民國五十七年秋成仁,民國六十三年九月十八日, 蔣總統頒發忠狀予其家屬,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亦中國國民黨建黨八十週年紀念,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頒發褒揚狀予其家屬。尹烈士之遺照今供奉於國防部軍事情報局內之忠烈堂,作中華民國情報人員之楷模。民國六十四年,其靈位入祀國民革命忠烈祠。
尹烈士生平事蹟見於零星文章:
一、國防部情報局駐寮國四零一二站龐靖宇站長撰「慷慨赴義的尹寶仲同志-懷念一位傑出的敵後游擊英雄」。
二、國防部情報局駐寮國四零一二站龐靖站長撰「我是寮國華僑」。
三、國防部情報局駐寮國四零一二站藍玉璋副站長撰「壯烈成仁的游擊雄-尹寶仲」,民國一百零三年五月一日第五十七期忠義會訊出版。
四、王琛撰「滇邊風雲錄-反攻先鋒光武部隊的悲壯史詩」,中外雜誌第八十二卷第五期出版。
中華民國政府頒發之旌忠狀圓筒
中華民國政府頒發之旌忠狀附函
中華民國政府頒發之旌忠狀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於建黨紀念日頒發之褒揚狀
民國一百零九年十一月十六日
王萍芬女士受訪辭稿
民國一百零九年十一月十六日
王萍芬女士受訪辭稿
辭云:
「自先夫尹寶仲(黃忠)遇難以來,悲傷的心,非筆墨所能形容。今幸有藍先生與宋先生等大力協助下,將先夫為國犧牲英勇事蹟,真相公諸出來,以告慰先夫在天之靈。
本不安的心,不知如何對兩個女兒,說他們的父親是偉大的愛國軍人,現得到安慰,有兩位恩人,用心協助。
在此非常感謝兩位恩人,用心與辛勞付出,在此真的感恩不盡。
尹遴、尹貞,承你爸爸在天之靈,我們配到新居了。雖然等了五十年,這也是我們的福份。」
民國一百零三年,藍玉璋先生手書「中華民國萬歲」
民國一百零三年,藍玉璋先生手書「自由中國萬歲」
民國一百零三年,藍玉璋先生手書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