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國徽
國徽象徵國家。中華民國的國徽是青天白日。
青天白日採自陸皓東烈士設計的青天白日旗。民國四十三年 (一九五四年) 十二月二十三日,立法院公布「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明確規定式樣、比例、使用。
中華民國國徽圖樣
先總統 蔣介石先生於民國二十二年 (一九三三年) 在廬山演說「國旗與軍樂之意義」:
「青的顏色就是表示高大的青天,白的顏色就是表示光明的白日。同時,又是表示我們國家的偉大,凡青天所覆,白日所照,都是我們國勢之所及。
我們再講到這白日為甚麼要繪十二道光芒?就其光輝四射的形象而言,就是表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一天一天能發揚光大,將宇宙照成一個光明的宇宙。就其十二道的數目而言,就是表示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一年的十二個月,表示我們一天到晚,一晚到天明,從正月到十二月,自出生以至死亡,必須繼續不斷的努力奮鬥前進!向前發揚!以實現人生的真義,而爭取其最大的價值。並使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永遠如青天之不老!如白日之輝煌!」
青天白日是國民心中不熄的太陽。青天白日所代表的國家信仰,將帶領國民邁向光明。
中華民國國歌樂譜
國歌是國家的音樂象徵。我們的國歌,是民族與國家,把自己的志向與願望,以文字與樂譜呈現。
民國元年 (一九一二年),教育部向全國徵選國歌詞譜,得三百餘篇,但沒有合適的作品。民國二年,又請著名學者寫詞,不過暫時選用了出自「尚書大傳」的「卿雲歌」,到民國四年又改用「中華雄立宇宙間」。民國十年 (一九二一年),教育部頒定重譜後的「卿雲歌」為國歌,但並不受國民歡迎,民間延用多種愛國歌曲替代。
國父孫中山先生手書黃埔軍官學校訓詞
北伐勝利,民國十七年 (一九二八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戴季陶先生建議以 國父孫中山先生於民國十三年 (一九二四年) 六月十六日,在廣州黃埔軍官學校,開學典禮中的訓詞,採為中國國民黨的黨歌歌詞。詞文是: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經過公開徵求製譜,得到一百三十九件,程懋筠所作選為第一。
民國十九年 (一九三零年),政府明令國歌未定製前以黨歌代國歌,並向全國徵選國歌,得兩千多首,選出十首,仍未能決定。民國二十五年 (一九三六年),再向全國徵選國歌,得三千多首。民國十九年與二十五年所得的歌,由「國歌編製研究委員會」研究。民國二十六年 (一九三七年) 六月三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議以黨歌作為國歌。中華民國國歌,經二十六年研究討論,最終定案。
中華民國國歌從民國二十六年開始,策勵全國軍民團結一心抗戰戡亂,每一刻提醒我們,以三民主義,重建中國,使人類朝向大同世界前進。
大盤帽徽上的五朵梅花圖樣
大盤帽徽上的五朵梅花
中華民國的國花是梅花。國徽與國花的區別是國徽象徵國家,國花象徵民族。
民國十八年 (一九二九年) 三月十五日,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宣傳部呈文:
「茲經職會第十八次會議決議,擬定梅花為國花,其形式取五朵連枝,用象五族共和,五權必重之意,且梅花凌冬耐寒,冠冕群芳,其堅貞剛潔之概,頗足為國民獨立自由精神之矜式,定為國花,似較相宜。」
雖經決議,並無明令規定,但自此梅花成為國花,被國民廣泛接受使用。
直至民國五十三年 (一九六四年) 七月二十一日,行政院正式核定梅花為中華民國國花。
國軍少校領章上的一朵梅花圖樣
國軍中校領章上的二朵梅花圖樣
國軍上校領章上的三朵梅花圖樣
梅有三蕾五瓣,代表三民主義與五權憲法。三民主義是民族、民權、民生。五權憲法是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梅開五瓣,五族共和。五族是漢、滿、蒙、回、藏。也象徵敦睦五倫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尊重五常 (仁、義、禮、智、信),敷布五教 (道、儒、佛、基督、回)。自古文士以梅花的凌冬耐寒、比喻人的堅貞氣節。
國家多難,國人看到國花,想到梅花,當以梅花的品格策勵自己的氣節,以梅花的精神守護國家的前途。
國軍少校肩章上的一朵梅花圖樣
國軍中校肩章上的二朵梅花圖樣
國軍中校肩章上的三朵梅花圖樣
國父孫中山先生手書「三民主義」四字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是國父 孫中山先生創立的思想,是推翻二千年帝制的力量,是中華民國建國的羅針,是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精神,是中國戡絕匪亂的思想,是中樞撤守臺灣的信念,是未來再造中國的能源。
「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章總綱第一條規定說:
「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
「三民主義」解說圖表
國父 孫中山先生於民國十三年 (一九二四年) 一月二十七日起在廣州演說三民主義,說:「甚麼是三民主義呢?用簡單的定義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
三民主義既是救國主義,試問我們今日中國是不是要救呢?……
國父孫中山先生手書「民族」兩字
甚麼是民族主義呢?
按中國歷史上社會習慣情形來講,我可以用一句簡單話說: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
我們現在要恢復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聯合起來做成一個國族團體以外,就要把固有的舊道德恢復起來。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後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圖恢復。
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但是在受外來民族的壓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
我們不但是要恢復民族的地位,還要對於世界付一個大責任,如果中國不能夠擔負這個責任,那麼中國強盛了,對於世界沒有大利,便有大害。中國對於世界究竟要負甚麼責任呢?現在世界列強所走的路是滅人國家的,如果中國強威起來,也要去滅人國家,也要去學列強的帝國主義,走相同的路,便是蹈他們的覆轍,所以我們要先決定一種政策,要『濟弱扶傾』,才是盡我們民族的天職。……
國父孫中山先生手書「民權」兩字
甚麼叫民權主義呢?……
到底中國現在用民權是適宜不適宜呢?有人說中國人民的程度太低,不適宜於行民權。美國本來是民權的國家,但是在袁世凱做皇帝的時候,也有一位大學教授叫做古德諾,到中國來主張君權,說中國人民思想不發達,文化趕不上歐美,所以不宜行民權。袁世凱便利用他這種言論,推翻民國,自己稱皇帝。現在我們主張民權,便要對於民權認識很清楚。中國自有歷史以來,沒有實行過民權。就是民國十三年來,也沒有實行國民權。但是我們的歷史,經過了四千多年,其中有治有亂,都是用君權,到底君權對於中國是有利或有害呢?中國所受君權的影響,可以說是利害參半。但是根據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來講,如果此時應用民權,比較上還是適宜得多。所以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張民權。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便是主張民權的大同世界。又『言必稱堯舜』,就是因為堯舜不是家天下。堯舜的政治,名義上雖然是用君權,實際上是在行民權,所以孔子總是信仰他們。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又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又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他在那個時代,已經知道君主不必是一定要的,已經知道君主一定是不能長久的,所以便判定那些為民造福的人就稱為『聖君』,那些暴虐無道的人就稱為『獨夫』,大家應該去反抗他。由此可見中國人對於民權的見解,在二千多年以前,已經老早想到了。不過在那個時候,還以為不能做到,好像外國人說『烏托邦』,是理想上的事,不是即時做得到的。……
所以在三十年前,我們革命同志便下了這個決心,主張要中國強盛,實行革命,便非提倡民權不可。……
中國從前反對民權,常常問我們革命黨有甚麼力量,可以推翻滿清皇帝呢?但是滿清皇帝,在辛亥年一推就倒了這就是世界潮流的效果。……
所以世界的潮流,由神權留到君權,由君權流到民權,現在流到了民權,便沒有方法可以反抗。……
但是我們順著潮流做去,縱然一時失敗,將來一定是成功,並且可以永遠的成功。
中國要分開權與能,是很容易的事,因為中國有阿斗和諸葛亮的先例可援:如果政府是好的,我們四萬萬人便把他當做諸葛亮,把辦理國事的全部能力都交到他們;如果政府是不好的,我們四萬萬人便可以實行皇帝的職權,罷免他們,收回國家大權。
國父孫中山先生手書「民生」兩字
甚麼叫民生主義呢?……
民生主義的辦法,中國國民黨在黨網裏頭,老早是確定了的。中國國民黨對於民生主義,定了兩個辦法:第一個是『平均地權』;第二個是『節制資本』。只要照這兩個辦法,便可以解決中國民生問題。……
統一了之後,要解決民生問題,一定要發達國家資本,振興實業。振興實業的方法很多,第一是交通事業,向鐵路運河,都要興大規模的建築。第二是鑛產,中國鑛產極其豐富,貨藏於地,實在可惜,一定是要開闢的。第三是工業,中國的工業,非要趕快振興不可,中國工人雖多,但是沒有機器,不能和外國競爭。全國所用的貨物,都是靠外國製造疏運而來,所以利權總是外溢。我們要挽回這種利權,便要趕快用國家的力量來振興工業,用機器來生產,令全國的工人都有工作。到全國的工人都有工做,都能夠用機器生產,那便是一種很大的新財源。如果不用國家的力量來經營,任由中國私人或者外國商人來經營,將來的結果,也不過是私人的資本發達,也要生出大富階級的不平均。所以我們講到民生主義,雖然是很崇拜馬克思的學問,但是不能用馬克思的辦法,到中國來實行。這個理由很容易明白:就是俄國實行馬克思的辦法,革命以後,行到今日,對於經濟問題還是要改用新經濟政策。俄國之所以要改用新經濟政策,就是由於他們的社會經濟程度還比不上英國、美國那樣發達,還是不夠實行馬克思的辦法。俄國的社會經濟程度尚且比不上英國、美國,我們中國的社會經濟程度,怎樣能夠比得上呢?又怎麼能夠行馬克思的辦法呢?所以照馬克思的黨徒,用馬克思的辦法來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是不可能的。
我們三民主義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這樣的說法,人民對於國家,不只是共產,甚麼事權都是可以共的。人民對於國家要甚麼事權都可以共,才是真正達到民生主義的目的,這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
中華民國憲法首頁。圖片來源:國史館
中華民國元年 (一九一二年),君權結束,民權開始。可是如何保障民權?惟有仰杖憲法。民國憲法始於民國元年三月十一日,南京臨時政府擬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當時清帝已遜位,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
第一章第一條說:「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第二條說:「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開宗明義,國家屬於人民,非一姓一黨所有,中國遂脫離延襲數千年的帝制。
第二章第五條說:「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第六條說:「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項之自由權。」左列有十五條,概言之:身體、家宅、財產,依法保障,營業、言論、著作、刊行、集會、結社、書信、遷徙、信教,是國民應有自由,請願、陳訴、訴訟、任官、選舉,是國民應有權利,納稅、服兵,是國民應有義務。約法雖僅軀幹,中國民主政治攙扶啟程。
初期,袁世凱、段祺瑞、曹錕曾草率修憲。至民國十七年 (一九二八年) 六月,國民政府北伐勝利,國民革命軍收復北京,幾近統一中國,國民政府乃於十月公布「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依 國父孫中山之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漸進,訂「五權憲法」,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
民國二十年 (一九三一年) 四月國民政府草成「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草案」,六月明令公布。
民國二十五年五月五日,軍事委員會蔣介石委員長於國民會議開幕宣佈「五五憲章」。圖片來源:國史館
民國二十二年 (一九三三年) 一月二十日,立法院組憲法起草委員會,翌年十月十六日,立法院通過「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初稿審查修正案」,歷三次修訂,於民國二十五年五月五日公布,史稱「五五憲草」,本擬翌年十一月召集國民大會完成制憲,但是抗戰爆發,暫告中斷。
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九日,國民政府蔣介石主席招待國民大會代表。圖片來源:國史館
民國三十四年 (一九四五年) 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民國三十五年 (一九四六年) 一月,各黨於重慶參加政治協商會議,同年十一月十二日,各黨代表除共黨拒絕參加,皆抵南京參加制憲國民大會,代表人數約一千七百人。十三日 蔣介石主席致辭說:
「……追溯生平,終覺得我們從九一八國難以來,到今天還沒有頒布憲法,實行憲政,是一件最大的遺憾。我對於結束訓政實施憲政以完成建國大業的希望,在此三十年之間,是沒有一時一刻忘懷的,我們革命建國的奮鬥是為國為民,是要實行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民主政治,這是我們革命的最後目標。這一個最後目標一天不能達成,就是我們 國父的遺志一天沒有達到,亦就是我們對國家對人民對五十年來的革命先烈一天沒有盡到責任。我要特別掬誠以告各位的,中國國民黨自民國二十年受國民會議的委託以行使政權,國民政府根據訓政時期的約法行使治權,在這十餘年中間,沒有一天不兢兢業業,如重負之在身。現在抗戰勝利,幸能無負國民的付託,所唯一期望的,就是要及早制頒憲法實施憲政,歸政於全國的人民,以立民國百年不拔的根基。而這個神聖莊嚴的制憲任務,就要我們代表諸君來共同負荷。」
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國民大會於南京開幕。圖片來源:國史館
民國三十五年 (一九四六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全體國民大會代表一致起立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吳稚暉先生以大會制定之「中華民國憲法」呈付國民政府主席 蔣介石先生,翌年一月一日公布,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實施。中國國民黨經半世紀之奮鬥,終能實施憲政。痛惜民國三十八年 (一九四九年) 大陸淪陷,中華民國憲法今天只能在臺灣一省實施,在此貫徹「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百年前,民國元年的「臨時約法」已經明列人民應享有諸多自由與權利,如言論、著作、刊行、集會、結社、遷徒、信教、任官、選舉等,但是到今天大陸人民依然無法擁享。
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國民政府蔣介石主席與國民大會主席團合影。圖片來源:國史館
「清代疆域圖」。圖片來源:李天鳴先生撰「中國疆域的變遷」
國家領土的喪失
清朝晚期國勢衰弱,列強逐步瓜分中國領土。列強包括英國、俄國、法國、葡萄牙、德國、日本等。唯俄國掠奪中國領土面積最廣濶,合三十四點五倍臺灣面積之大,至今竟未收復!國民不敢申討,如何光復失土?
記得民國八年 (一九一九年),全國學生與社會各界向日本索還青島,奮起抗爭,史稱「五四運動」。昔年的自強,今日的頹淪,能不沉痛?國父孫中山先生提倡三民主義,首列民族主義,至民國十四年 (一九二五年), 國父遺囑最後一句說:「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況。是所至囑!」
收復俄國掠奪的中國領土,是三民主義的使命。
咸豐十年 (一八六零年) 簽署之「中俄續增條約或中俄北京條約」。圖片來源:沈呂巡大使暨馮明珠院長編「百年傳承,走出活路,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
俄國掠奪中國領土略述如下:
(一)咸豐二年 (一八五二年),俄國占據庫頁島。
(二)咸豐八年 (一八五八年),俄國乘英法聯軍進攻天津,強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璦琿條約」。條例要求黑龍江以北領土割讓俄國。
(三)咸豐十年 (一八六零年),俄國脅迫簽「中俄北京條約」。條例要求烏蘇里江以東領土割讓俄國。
(四)同治三年 (一八六四年),俄國脅迫簽「塔城條約。條例要求從烏梁海十佐領地,至伊犁河、伊斯色克湖、楚河、塔拉斯河所有領土割讓俄國。
(五)光緒七年 (一八八一年),俄國脅迫簽「伊犁條約」。條例要求霍爾果斯河至格登山以西領土割讓俄國。
(六)光緒八年 (一八八二年),俄國索取阿克蘇河一帶領土。
(七)光緒九年 (一八八三年),俄國索取齊桑泊以東額爾齊斯河兩岸領土。
(八)光緒十年 (一八八四年),俄國索取阿克賽河和和什庫珠克帕一帶領土。
(九)光緒二十一年 (一八九六年),俄國與英國合謀掠奪帕米爾,俄國侵占北部中部。
(十)光緒二十六年 (一九零零年),俄國侵占江東六十四屯。
(十一)宣統三年 (一九一一年),武昌革命爆發,俄國誘迫外蒙古獨立。民國四年 (一九一五年),中俄協議,外蒙古取銷獨立,改為自治,但實際仍為俄國控制。民國六年 (一九一七年),俄國爆發革命,民國八年 (一九一九年),中華民國政府收回外蒙古,民國十年 (一九二一年),蘇俄侵占外蒙古,立傀儡政府。民國十三年 (一九二四年),蘇俄支持傀儡政府獨立,名「蒙古人民共和國」。民國三十四年 (一九四五年),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同意外蒙古獨立問題由公民投票決定,但蘇俄背後操縱,民國三十五年 (一九四六年),國府只能承認外蒙古獨立。中共在蘇俄支持下占據大陸,民國四十二年 (一九五三年),中樞在臺灣宣布廢止「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聲明外蒙古屬中華民國領土。
「清末西北失地圖」。圖片來源:李天嗚先生撰「中國疆域的變遷」
國家領土的光復
「中華民國疆域圖」。圖片來源:李天鳴先生撰「中國疆域的變遷」
中華民國政府於民國二十六年 (一九三七年) 七月七日始,領導全國軍民抵抗日本侵略。民國三十年 (一九四一年) 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次日向日本宣戰,中國與美國成為同盟戰友。因此,民國三十二年 (一九四三年) 一月十一日,美國和英國分別與中華民國簽署「中美平等新約」、「中英平等新約」,放棄在中國的特權,亦即廢除晚清所遺留的不平等條約。至民國三十六年 (一九四七年) 數年間,其他各國也陸續與中國簽訂平等新約,廢除不平等條約,包括比利時、挪威、加拿大、瑞典、荷蘭、法國、瑞士、丹麥、葡萄牙九國。廢除不平等條約是二千三百餘萬軍民抵抗日本犧牲生命所爭取回來的,這些烈士使中國踏上復興的道路。
民國三十二年一月十一日簽署之「中美關於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條約」。圖片來源:沈呂巡大使暨馮明珠院長編「百年傳承,走出活路,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
國家領土的叛賣
中共統治大陸後,背馳中華民國政府百年以來不承認任何不平等條約的國策。一九九一年五月,中共總書記江澤民與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簽訂「中蘇國界東段協定」,放棄索回黑龍江以北地區,烏蘇里江以東地區與庫頁島。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日,中共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中俄國界線東西兩段的敘述議定書」,正式將一百二十五萬平方公里領土無償奉送俄羅斯,其土地面積等同三十四點五倍臺灣面積! 叛國賣國到此地步,稍存良知的國民無不髮指。
中華民國軍民胸懷民族大義,肩負復興中國的使命,矢誓光復中共奉送俄國的一百二十五萬平方公里國土!國土未復,國民之恥。
中華民國光復大陸勵志圖
先總統 蔣介石先生手書「青年守則」
國家的生存,民主制度的健全發展,必須配合具崇高理想的公民教育。國民在民主選舉中,祇以個人偏見與利益作投票考量,罔顧社會弱勢利益、是非正義觀念,政治必然黑暗,社會必然墮落。
政府各階層官員,祇以個人權位與利益作從政計算,縱擁民主制度,較多監督權力條例,政府仍難清廉公正,人民仍難安居樂業。
因此以公民教育,塑造國民操守,尤須從幼栽培,才是國家百年大計。以公民教育孕育廣泛社會良知,是監督國家外交與內政最重要力量。
早於民國二十四年 (一九三五年) 九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蔣介石先生主持峨嵋軍官訓練團,與戴季陶合擬「中國童子軍守則」。
同年十一月十二日國父誕辰紀念日, 蔣公諭示中國國民黨黨員誦習履踐「中國童子軍守則」,並於十八日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通過把「中國童子軍守則」改為「中國國民黨黨員守則」。
民國二十七年 (一九三八年),教育部部長陳立夫認為「中國國民黨黨員守則」亦適用於青年,乃令全國學校引用。教育部遂把「中國國民黨黨員守則」改為「青年守則」。
「青年守則」對今天社會迫切需要的公民教育,國民操守,社會良知,仍有莫大裨益。其實「青年守則」不祇適合青年,也適合任何國民。
謹列「青年守則」十二條作為中華民國國民座右銘:
一、忠勇為愛國之本
二、孝順為齊家之本
三、仁愛為接物之本
四、信義為立業之本
五、和平為處事之本
六、禮節為治事之本
七、服從為負責之本
八、勤儉為服務之本
九、整潔為強生之本
十、助人為快樂之本
十一、學問為濟世之本
十二、有恆為成功之本
國父孫中山先生手書中華民國四字
中華民國肇造於民國元年 (一九一二年) 一月一日,中國數千年君主政體瓦解,亞洲第一座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建國至今,無日不處驚濤駭浪,狂風逆流中。但是中華民國代表的自由中國,不斷號召有志救國的勇士。一百餘年間,中華民國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捍衛者,中華文化道統的傳承者,中華兒女民主政治的實踐者。
中華民國的國名,是 國父孫中山先生民權主義的寫照。民國前七年 (一九零五年),同盟會在日本東京開籌備會,國父在「民報」發刊詞正式標揚「三民主義」與「五權憲法」為建國方針,並在七月三十日成立大會初次提出中華民國國號。
國父曾在「國民要以人格救國」一文說:
「諸君自然知道中華民國和中華帝國不同,帝國是皇帝一人為主,民國是以四萬萬人為主」。
當時全國人口四萬萬人。
國父又在「中華民國之意義」一文說:
「民有選舉官吏之權,民有罷官之權,民有創制法案之權,民有複決法案之權,此之四大民權也。必具有四大民權,方得謂為純粹之民國也。」
民國三十六年元旦,國民政府公布「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章總綱第一條規定說:
「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
中華民國是法定的國名,是中國正統的國名。
中華民國是自由中國的正名,是民主中國的正名,是文化中國的正名,是禮義廉恥中國的正名。中華民國是每一個中國人,不論居住何地,心中永恆的中國。中華民國是將來大陸取締一黨專政,烈火重生後中國的正名。
松濤社恪守並弘揚中華民國建國之政治理念暨文化價值。
政治理念據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文化價值持四維八德:禮、義、廉、恥合稱四維,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合稱八德。
本社結合海內外民間團體,共同舉辦相關活動,以提昇社會品質、教育深度暨公民精神為目的。
顧問及諮議團
顧問
前總統 馬英九先生
前副總統 吳敦義先生
前中國國民黨主席 江啓臣先生
諮議
前中國國民黨主席 洪秀柱女士
松濤社
松如旗,鐵石姿
烈士心,後凋節
風雨驟,濤聲壯
Sung Tao Society supports and promotes the Founding Principles and Valu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
The Founding Principles are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三民主義) conceived by Dr. Sun Yat-Sen: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Democracy (民權主義) and Livelihood (民生主義).
The Founding Values are based on the Confucian tenets of The Four Anchors (四維) and Eight Virtues (八德).
The Four Anchors (四維) are:Propriety (禮), Righteousness (義), Integrity (廉) and Shamefulness (恥).
The Eight Virtues (八德) are:Loyalty (忠), Filial Piety (孝), Benevolence (仁), Compassion (愛), Truthfulness (信), Justice (義), Harmony (和) and Peace (平).
Sung Tao Society works with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and abroad to hold complementary events. The objectives are to improve social quality, to broaden education and to foster civism.
Advisory Board
Advisory
Former President Mr. Ma Ying-jeou
Former Vice-President Mr. Wu Den-yih
Former Chairma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Mr. Chiang Chi-chen
Counsellor
Former Chairwoma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Ms. Hung Hsiu-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