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AF%8F%E6%97%A5%E5%B0%81%E9%9D%A2-%E7%AC%AC%E4%BA%94%E5%A4%A9.jpg)
%E9%99%B8%E8%BB%8D%E5%AE%98%E6%A0%A1%E9%96%8B%E5%AD%B8%E5%85%B8%E7%A6%AE.jpg)
%E9%BB%83%E5%9F%94%E6%A0%A1%E6%AD%8C%E5%8B%92%E7%A2%91.jpg)
陸軍軍官學校,位於廣州黃埔長洲島上,其校歌簡稱黃埔校歌,民國十五年由陳祖康作詞,林慶培譜曲。民國十三年 國父孫中山創校,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蔣公任校長,民國十五年易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民國十八年易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民國二十年易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抗戰勝利,民國三十五年易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民國三十九年於臺灣高雄復校。
%E8%95%AD%E5%8F%8B%E6%A2%85%E5%85%88%E7%94%9F%E9%81%BA%E5%BD%B1.jpg)
蕭友梅(一八八四~一九四零),字雪朋,思鶴,廣東中山人。
光緒二十七年(一九零一年)赴日本留學,光緒三十二年參加中國同盟會,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參加清廷香山會館留學生畢業試,獲文科舉人。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任南京臨時大總統府秘書,民國二年赴德國攻讀音樂理論及作曲,獲博士學位。民國九年歸國,任北京大學講師,民國十一年任北大音樂傳習所教務主任,民國十四年任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副校長兼音樂系主任。民國十六年成立國立音樂院,任教授兼教務長。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後,組織國立音樂專門學校抗敵後援會,與黃自等創辦「音樂雜誌」。民國二十六年組織音專抗敵後援會演出隊赴前線慰問。著「中國古代樂器考」、「普通音樂」、「和聲學」、「曲體學」等。
%E8%95%AD%E5%8F%8B%E6%A2%85%E8%87%B4%E9%BE%8D%E6%B2%90%E5%8B%9B%E4%BF%A1%E7%AE%8B.jpg)
約民國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作
信云:
「 榆生先生大鑒:久未通侯。忽奉十三日手書,藉悉台駕在粵,舉止如意,至為快慰。大作航空軍軍歌,體裁新款,正宜入譜,頗擬一試。唯恐拙筆不足力量,致招狗尾續貂之譏耳。先生目前既不能來校,所有下學期功課當仍由何君代授矣。如蒙同意,便希 示覆為幸。匆匆,即頌教安。改劉君出, 已轉交去。
弟蕭友梅上,二、二十一。 」
%E5%A4%A9%E6%B2%B3%E6%A9%9F%E5%A0%B4%E6%8E%92%E5%88%97%E6%88%B0%E6%A9%9F.jpg)
%E7%B2%B5%E8%BB%8D%E7%A9%BA%E8%BB%8D%E6%88%B0%E6%A9%9F%E4%B9%8B%E4%B8%80.jpg)
%E7%B2%B5%E8%BB%8D%E7%A9%BA%E8%BB%8D%E6%88%B0%E6%A9%9F%E4%B9%8B%E4%BA%8C.jpg)
%E6%9D%8E%E6%83%9F%E5%AF%A7%E5%85%88%E7%94%9F%E9%81%BA%E5%BD%B1.jpg)
李惟寧(一九一零至一九八四),四川人。
就讀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留學巴黎、維也納攻讀作曲。民國二十三年返國,任教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音樂系,翌年,任上海國立音專理論作曲組主任,民國三十年任代理院長。
翌年,易名國立音樂學院,任院長兼教務主任。民國三十六年赴美任教波士頓音樂院。作品有「愛國歌集-軍歌」、「抗戰到底」等。
%E6%84%9B%E5%9C%8B%E6%AD%8C%E9%9B%86-%E8%BB%8D%E6%AD%8C.jpg)
封面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四月商務印書館出版李惟寧著「愛國歌集:軍歌」,集有「玉門出塞歌」、「空軍歌」及「家鄉進行曲」,由李惟寧作曲,羅家倫、安娥填詞。李惟寧於民國三十一年至民國三十四年間,任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此集出版於盧溝橋事變前三個月,時已戰雲密布,戰事一觸即發。
%E6%84%9B%E5%9C%8B%E6%AD%8C%E9%9B%86-%E8%BB%8D%E6%AD%8C.jpg)
內頁之一
簽署文曰:
「 Frau Prof. Leonie Gombrich, in euriger Dankbarkeit und witklicher Freundschaft von Lee Wei Ning Shanghai, 2/VI/1937」
德文譯文: 「蕾奧妮貢布里希教授夫人, 獻上感謝與 真誠友誼。 李惟寧贈。 一九三七年六月二日,上海。
%E6%84%9B%E5%9C%8B%E6%AD%8C%E9%9B%86-%E8%BB%8D%E6%AD%8C-3.jpg)
約於民國二十三年,羅家倫副院長作「玉門出塞」詞,李惟寧譜曲 劉德義教授指揮中央合唱團
唱「玉門出塞歌」
%E7%BE%85%E5%AE%B6%E5%80%AB%E5%85%88%E7%94%9F%E9%81%BA%E5%BD%B1.jpg)
羅家倫(一八九七至一九六九)字志希,筆名毅,浙江紹興人。父傳珍,字沛卿,號鈍庵,工書畫,精篆刻。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年)入上海復旦公學,民國六年入北京大學,民國七年與傅斯年等二十人組新潮社,翌年一月出版「新潮」月刊。
五四運動前一日擬寫「五四運動宣言」,運動當日為學生領袖,同年赴英留學。民國九年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翌年入哥倫比亞大學,與留美同學段錫朋等組中國留美學生華盛頓會議後援會。民國十一年赴英,翌年赴德國柏林大學,民國十四年入法國巴黎大學。翌年歸國,任東南大學教授,北伐軍興,任總司令部參議,編輯委員會委員長。民國十六年任中央法制委員會委員,中央黨務學校教務副主任,翌年任戰地政務委員會委員,兼教育處主任,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兼史學系主任。
民國十八年當選中國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翌年任武漢大學教授,民國二十年任中央政治學校教務主任,翌年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民國二十三年任新生活運動促進會規約起草委員,翌年任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審查委員會委員,選為第五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黨史會副主委。民國二十六年遷國立中央大學至重慶,翌年組戰時圖書徵集委員會,民國三十年任滇黔區考察團團長,民國三十二年任西北考察團團長,新疆監察使,民國三十四年任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委員,翌年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監察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民國三十六年任首任駐印度大使,民國三十八年大陸陷共,十二月印度政府宣佈承認中共,翌年赴臺任國策顧問,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科編繤委員會主任委員,行政院設計委員會委員。民國四十一年任考試院副院長, 民國四十六年國史館館長,民國五十二年任中央評議委員。著有「新人生觀」、「新民族觀」、「科學與玄學」、「文化教育與青年」等。
民國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中央日報刊載羅家倫團長於青海考察,即席吟贈「青海歌」
文曰:
「西北建設、西北科學。兩考察團底蘭州,羅家倫在青吟贈青海歌。西北建設考察團一行十五人,由羅團長家倫率領 ,赴青考察完畢,已於二十日五返抵蘭州。據羅氏談稱:此行為時兩週,曾至三角城牧場考察,並赴海邊考察東藏同胞生活,一切情形,均令人興奮。十六日赴撘爾寺參觀,僧眾曾以蔣主席去歲蒞寺時,菩提蘭花之照片相贈,並謂將為蔣主席祈禱。考察經過至感愉快。
『又電』西北建設考察團離青前夕,馬步芳主席曾舉行青海歌舞會,藉表送別之意。會中各族同胞載歌載舞,精彩百出,賓 主盡歡。羅團長家倫嘗即席吟贈「青海歌」一首,以資留念。茲誌原文如次: 青海青青,黃河黃,更有那滔滔的揚子江。雪白白,山蒼蒼,那祁連山下好牧場。好牧場,一片汪洋。這裏有成羣戰馬,千萬牛羊。馬兒肥,牛兒壯,羊兒的毛好比雪花亮。中華兒女,來罷來罷,拿著牧鞭,騎著大馬,背著刀和槍,隨便馳騁在高原上。我們更不要忘記這偉大的崑崙山,我們的祖宗就在這裏發祥。我們要踏到這山頂上,揚著三民主義 的火把,放出世界的光芒。」
羅家倫副院長撰暨行書「青海歌」立軸,徐新泉先生藏
文曰:
「青海青,黃河黃,更有那滔滔的揚子江。 雪白白,山蒼蒼,祁連山下好牧場。好牧場,一片汪洋。這裏有成群戰馬,千萬牛羊。馬兒肥,牛兒壯,羊兒的毛好比雪花亮。中華勇兒女,來罷來罷,拏著牧鞭,騎著怒馬,背著刀和鎗,隨便奔跑在這高原上。我們更不能忘這偉大的崑崙山,我們就在這裏發祥。我們要踏到這山頂上,揚著三民主義的火把,放出世界的光芒。羅家倫行書所作青海歌。」
「青海青」羅家倫作詞,呂泉生譜曲,女聲二重唱演唱 劉雪庵先生遺影
劉雪庵(一九零五年至一九八五年),號晏如、吳青、蘇崖,四川重慶人。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畢業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任教中央航空學校。
抗戰勝利,任教蘇州社教學院。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滯陸,民國四十六年被中共打成右派,民國五十八年押送河北軍糧城農場勞改,民國六十四年被毆打成雙目失明,遣返北平。作品有中華民國「空軍軍歌」、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校歌」、「何日君再來」、「長城謠」、「壯志凌雲」等。
%E4%B8%80%E6%9C%9D%E9%9A%9B%E6%9C%83%E9%A2%A8%E9%9B%B2,%E8%87%B3%E9%AB%98%E7%84%A1%E4%B8%8A%E6%98%AF%E9%A3%9B%E8%A1%8C.jpg)

小百合周月綺獻唱西子姑娘,民1國一百零五年「松濤社-我愛國旗委員會」主辦「我愛國旗嘉年華」翦影